统编修订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,每篇课文后的“读读写写”栏目,均以行楷字列出本课的重点字词。笔者以此为据,将七年级上册常见常用但又容易读错的字一一列出,供广大语文同行、学生参考使用。
一、第1课《春》:
1.“应和”,本词中“和”,应读“hè”。“和”是一个多音字,可读“hé”,如“和平”;可读“huó”,如“和面”;可读huò,如“和药”;用在词尾,可读“huo”,如“掺和”;还可读“hú”,如“(麻将牌)和了”。
二、第2课《济南的冬天》
2.“着落”,本词中的“着”,应读“zhuó”。“着”是一个多音字,可读“zhe”,如“听着”;可读“zhāo”,如“着数”;还可读“zháo”,如“着凉”。
3.“贮蓄”,本词中的“贮”,应读“zhù”,不读“chù”。
三、第3课《雨的四季》
4.“粗犷”,本词中的“犷”,应读“guǎng”,不读“kuàng”。
5.“莅临”,本词中的“莅”,应读“lì”,不读“wèi”。
6.“咄咄逼人”,本词中的“咄”,应读“duō”,相近的几个字的读音,列举如下:“拙(zhuō)笨、相形见绌(chù)。”
四、第5课《秋天的怀念》
7.“翻来覆去”,本成语中的“覆”,应读“fù”,不读“fǔ”。
五、第7课《散文诗二首》
8.“蒂”,应读“dì”,不读“tì”。
9.“徘徊”,本词中的“徊”,应读“huái”,不读“huí”。
10.“荫蔽”,本词中的“荫”,读“yīn”。“荫”是一个多音字,还可读“yìn”,如“荫庇”“封妻荫子”。
六、第9课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
11.“拗”,这是一个多音字。可读“ào”,如“拗口”;可读“ǎo”,是一个方言词,如“拗断”;还可读“niù”,如“执拗”。
七、第10课《往事依依》
12.“谆谆”,读“zhūn”,不读“chún”。
八、第13课《纪念白求恩》
13.“狭隘”,本词中的“隘”,应读“ài”,不读“yì”。
14.“鄙薄”,本词中的“鄙”,应读“bǐ”,不读“bì”或“bēi”。
15.“拈轻怕重”,本词中的“拈”,应读“niān”,不读“zhān”。
九、第14课《回忆我的母亲》
16.“不辍”,本词中的“辍”,应读“chuò”,不读“zhuì”。与之相近的几个字的读音,列举如下:“点缀(zhuì)、啜(chuò)茶。”
十.第17课《猫》
17.“蜷伏”,本词中的“蜷”,应读“quán”,不读“juǎn”。
18.“惩戒”,本词中的“惩”,应读“chéng”,不读“chěng”。
19.“虐待”,本词中的“虐”,应读“nüè”,不读“yuè”。
20.“畏罪潜逃”,本词中的“潜”,应读“qián”,不读“qiǎn”。
十一、第18课《我的白鸽》
21.“惬意”,本词中的“惬”,应读“qiè”,不读“xiè”。
22.“蜕变”,本词中的“蜕”,应读“tuì”,不读“duì”。
十二、第19课《大雁归来》
23.“缄默”,本词中的“缄”,应读“jiān”,不读“xián”。
24.“弥漫”,本词中的“弥”,应读“mí”,不读“ní”。
十三、第21课《小圣施威降大圣》
25.“掣”,应读“chè”,不读“zhì”,如“掣肘、风驰电掣”。
26.“提防“,本词中的“提”,应读“dī”,不读“tí”。
十四、第22课《皇帝的新装》
27.“称职”,本词中的“称”,应读“chèn”。这是一个多音字,可读“chēng”,如“称呼”;还可读“chèng”,同“秤”。
28.“骇人听闻”,本词中的“骇”,应读“hài”,不读“gāi”。
十五、第23课《女娲造人》
29.“气概”,本词中的“概”,读“gài”,不读“kǎi”。另一个与之相近的字,“慷慨”中的“慨”,读“kǎi”。
十六、第24题《寓言四则》
30.“庇护”,本词中的“庇”,应读“bì”,不读“pì”。
总之,准确掌握这些多音字与易错字的读音,是诵读课文、理解文本的重要基础。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语文老头儿,希望本文能为师生们的教与学提供一定的帮助。
